懂愛的人,都不喜歡爭對錯
經常碰到讀者跟我討論一個問題:為什么越親近的人越沒有共同語言?
我開始從無數表面看來各有不同,本質卻一樣的故事中反思,發現從無話不談到無話可說,中間的橋梁,不是不愛,而是爭執。
如果親密關系的一方或者雙方,喜歡抓住對方語言中的槽點,爭論、質疑、指導、批評,兩人之間的共同語言就會越來越少。
我們愿意跟一個人保持親密的關系,不僅僅因為他是我們的什么人,更因為在他面前,我們感覺舒服和放松。在外面字斟句酌已經夠累了,在親密的人面前都不能隨便說說傻話、蠢話、氣話,還要繼續燒腦,沉默便成了最好的選擇。
其實生活中90%的語言交流都是雞毛蒜皮兒的小事兒與情緒化的發泄,無關靈魂深處的拷問和影響人類前途的探討。對于這些隨便說說的話,完全不必上升到三觀與對錯。
他隨便說說,你隨便聽聽,是親密關系中最偉大的交流和最深刻的愛護。
其次,你要明白,不是他變了或是你變了,而是關系越親近,越容易在對方面前暴露槽點。
何炅老師有一段話說得特別好。
他說親密關系最重要的不是外貌,不是面包,甚至不是忠誠與否,而是分享。如果不分享,兩人在同一屋檐下也會像陌生人一樣,而這種強大的空虛感,最傷感情。
語言交流是最重要的分享方式。相愛的人不能好好說話只有一個原因,就是不明白大多數的語言是為了分享,而不是討論和討教。
想清楚這一點,我跟大美的關系就破冰了。我開始由強勢的指導者,變成柔軟的傾聽者;珍惜他對我說的那些幼稚、沖動、偏激的話,感謝他跟我分享那些見不得人的情緒,要知道作為神秘的天蝎座,他在不熟悉的人面前就是蠟像本人。
不要動不動在親密關系中談三觀。非要談的話,最重要的三觀也不是串串算不算火鍋,說老板的壞話是不是慫包,而是懂得自省與感恩,明白親密比正確重要,包容比改造重要。
只有對方愿意向你打開自己,你才能對他產生影響,別等他的城門關了,你才哭天搶地去捶門。
我一個親戚家的孩子,已經兩年沒主動跟父親說話了。他說:“我把他當老爸,他把我當孫子,一言不和就把我訓得跟孫子一樣。”他爸則說:“你瞧他一天到晚都在想啥,我就看不慣。”
你看不慣,他就會離開你、疏遠你,而不是變成你希望他成為的那個人。
不懂愛的人,總是太喜歡爭對錯、談觀點,而不是用心去感受親密關系中最可貴的東西——分享。
無論母子一場,還是夫妻一世,所謂親密,就是我不贊同你的觀點,但愿意感知你的喜怒哀樂。因為我相信洗個熱水澡、睡個甜美覺之后,你對這個世界的憤怒和失望都會消失無蹤。
你言語中所有的慫與惡,只是暫時的沖動,而不是長久的三觀。感謝你的信任,讓我看到這份脆弱,看到像傻瓜一樣的你。
親密,不是永遠在對方面前表現最好的一面,而是不憚于表現最壞的那一面。